四秩泰达 向新而生 天津经开区永立潮头启新篇

栏目:区域新闻 发布时间:2024-05-28 作者: 天津经开区-泰达 来源: 天津经开区一泰达
分享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天津经开区,将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当好改革发展的开路先锋,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泰达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增速奇迹,那么从一片烟波浩瀚的“卤水池”发展成为一座开放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英文译称“泰达”),无疑是世界探寻这一奇迹的绝妙窗口之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铿锵步履,1984 年12 月6 日,天津经开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种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

      渤海之滨,咽喉门户,天津经开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这里,诞生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伟大预言,最早践行了立法先行的管理模式,最早提出了“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响亮口号,最早建设了“仿真国际投资环境”,最早实现了“新九通一平”投资软环境;在这里,接入了中国第一条光纤,诞生了第一款中国制造的芯片,推动了中国70 年土地使用权限的土地法修改……40 年来,天津经开区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诸多先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诸多制度创新的有效路径,缔造了沧海桑田的奇迹。

       四秩峥嵘,踔厉奋发,天津经开区凯歌高奏硕果累累。建区40 年来,在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这里曾连续16 年位居第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023 年,天津经开区GDP 总量占天津的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5412.2 亿元。目前124 个《财富》500 强跨国公司在这里投资了573 个项目。天津经开区向世人昭示了生产生活协调统一、社会人文和谐有序、生态经济同步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天津经开区之变,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发展奇迹。

     “开发区大有希望”诞生之地

    “要尽快缩短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找出在经济发展中新的体制,让国内外企业能以开发区为跳板、冲向国际……”自诞生之日起,天津经开区就被赋予“试验田”的角色,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式搞开发建设,创造一个全新的、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区域刚成立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当时天津市领导给的政策是‘三不’,即不给钱,不要钱,不多管。谈起天津经开区创业之初的艰辛,老一代的泰达人记忆犹新。在这一政策下,虽然泰达没有获得市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但是得到了开发建设的高度自主权,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破除传统体制的束缚,放开手脚改革创新,激发巨大的发展活力。

       开发建设靠贷款,需要还账,这就给开发者们一种激励,钱不能乱花,只能靠科学地运筹资金来解决问题;钱花完后得还账,要靠企业投资、项目税收,这就要真心把投资者当上帝,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投资。

       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泰达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在国内首次采取“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到提出70 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融资划片开发,从第一次提出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口号,到致力于打造仿真国际投资环境,在全国率先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四项法规,成为依法治区的先行者……在诸多的“第一”“率先”突破中,天津经开区在土地、营商环境、金融、法治等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突破,为全国改革开放与创新的突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试验田”和急先锋作用。在新体制、新理念、新模式的推动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国家拨款进行建设的开发区,泰达建设发展快速起步。1986 年的夏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开区,说出“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并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这7 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泰达建设者们,也成为此后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共享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从大有希望到大有作为。泰达为中国改革开放构建出重要的基底和可复制推广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时间和空间的双双垂青下,这里也成为海内外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们青睐的梦想舞台。

       如果说天津经开区的初始设立期,得益于一批肩负改革开放先锋使命的勇士,披荆斩棘、成功摸索到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那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摆在开区人面前的,是在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前、在大力推进自贸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驶向深水区、扛起“先行示范”的大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5 次来到天津,其中2 次深入天津经开区,为区域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站在新起点,天津经开区在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领域荣获一系列国字号“金字招牌”,勇当改革创新策源地。

       创新驱动引领,为天津经开区不断提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这里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重要平台载体,涌现出航天泰心“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云圣智能“宝莲灯全自动机场”、飞旋科技“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康希诺“康希诺生物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等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自主创新产品。

       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从“一张白纸”开始,九年来已经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4791 家,是成立之初的7.7 倍,这里作为国家首批商业保理试点、首批产融结合示范城区,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打造商业保理特色行业的创新环境,已成长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代表性自贸片区之一。

       不断优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也让这里成为企业投资的沃土。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天津经开区拿出更大勇气、更强力度、更多举措,向顽瘴痼疾开刀,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支撑。在很多在天津经开区投资兴业的企业家眼中,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已内化为天津经开区最显著的区域特色,是他们选择天津经开区、扎根天津经开区最重要因素。

       从1984 年到2023 年,天津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大了12倍,从33 平方公里上升至403 平方公里。截至2023 年底,天津经开区累计引进97 个国家和地区外资项目6478 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95.57 亿美元。累计内资企业注册数量达到6.99 万家,注册资本达到2.39 万亿。

与巨人企业同行

      “Hello,Moto”,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在上世纪末响彻中国大江南北。摩托罗拉的意义非常特殊,它不仅是很多中国人拥有的第一部手机,更按下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启动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宏观经济提速发展,1992 年,我国正式允许外企在中国境内独资创办企业,摩托罗拉于当年6 月正式落户天津经开区,成为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其一期投资额高达1.2 亿美元,数额之大,在当时的中国前所未有。

       为了摩托罗拉落户,天津经开区整整准备了四年。国家设立开发区的目的,是要利用开发区和国际接轨的“试验田”和跳板平台,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尽快缩短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当时的摩托罗拉,正是天津经开区一直在寻找的“巨人型企业”。在落户天津经开区后,摩托罗拉的投资也一再增加,2005 年投资额已达到30 亿美元。摩托罗拉为泰达带来了上百家配套企业、上万名职工和超过百亿美元的产值,也直接推动了天津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生产基地,产值是当时全球移动通讯行业的10%。

       在那段“巨人”企业纷至沓来的黄金岁月里,摩托罗拉成为天津经开区外资企业的一面旗帜和标杆。很多外企慕名而来,第一站就是到摩托罗拉工厂了解生产情况。摩托罗拉为天津经开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其在开发区取得的发展成绩,也成功吸引了松下、三星、丰田等大批外资企业的落户。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硬核实力,产业兴、则区域强,产业强、则区域强。集群化是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龙头项目的落户,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的崛起。从摩托罗拉到三星,从丰田到长城,天津经开区始终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形势,在龙头项目基础上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做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或区域级产业集群,力促天津经开区的工业总产值一路攀升,各项经济指标多年保持领先。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在制造业领域,天津经开区已形成以汽车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医药大健康等为代表的4 大主导产业体系,汇聚了一汽丰田、一汽- 大众、长城汽车、大众变速器、三星视界移动、三星电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渤化、壳牌、诺和诺德、凯莱英、康师傅、康希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正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天津经开区的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壮大,以全牌照金融和全业态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服务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滴滴、美团、美图、58 同城、链家、猎聘等一批产业龙头加速发展,业态潜力断释放。天津经开区形成了二三产业相互带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断换挡提速,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天津经开区正进一步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着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担当善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引领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盐滩之上建起理想之城

       春夏之交,徜徉在天津经开区街头,满目都是鹅黄嫩柳、姹紫嫣红,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科技范儿”十足的智慧工厂,完善多元的生活配套,国际现代的城市面貌,一座有产业、有生活、有人气的活力新城魅力十足。而谁曾想,这里40 年前却是一片盐碱滩,汪着一尺多深的盐水,没有房屋、没有道路,甚至连人迹都很少看到,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建设之初的开发区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这里天连水,水连天,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天津经开区的拓荒者们脚踏荒滩毅然起步,用只争朝夕的冲刺速度和永不言败的热血激情,在一马平川的处女地上筑“梦”成“城”。1984 年打下第一根测绘桩拉开天津经开区建设的序幕,到1985 年第一条主干道路洞庭路建成打通区域连接“大动脉”,从给水、供电、通路,平整土地的“三通一平”迅速迭代到“六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一路狂奔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这里迅速从茫茫滩涂变成最适宜企业生根发展的沃土。

       是奋斗拼搏的工业园区也是乐业安居的幸福新城。诞生之日,天津经开区就种下了绿色的基因。天津经开区人率先探索出国内首创的盐碱绿化技术,成为沿海开放地区的复刻模板,将寸草不生的“绿色禁区”变成满目苍翠的“绿洲奇迹”,为优美的城市建设奠定绿色之基;发展之初,天津经开区就前瞻布局,高标准谋划,从东区起步,让一片片空白土地上不但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更渐渐“长出”一个个管理理念先进的居民小区、一座座现代化国际范儿的医院学校、一所所独具特色的超市商场、一个个美不胜收的绿地公园……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天津经开区带来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一座寂寞的“孤岛”终蝶变成一座繁华似锦的理想之城。

       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多年来,天津经开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城市发展,告别单一经济功能区的使命,实现了产业、人口、城市间的良性循环。这里从最初33 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跃升成为总规划面积达403 平方公里,涵盖一区十园产业布局,集产业、创新、教育、医疗、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成为美丽“滨城”的核心区。目前,天津经开区的常住人口超过30 万人,包括来自世界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居住于此,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相互交融,形成了泰达独特的文化特质。

       从“工业园区”发展到“产业新城”,是发展格局与城定位的全面跃升,天津经开区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端产业集聚地,更是一座具有人文情怀的产业新城。这里把产业之特融入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之城,营造投资更放心、创业更安心、生活更舒心、发展更顺心的环境,全面增强区域承载力、吸附力和影响力。

       如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近年来,天津经开区在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水平。如今,天津经开区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公共事业服务圈逐渐成形,居民幸福感不断攀升,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世界上100 个值得一去之地的天津滨海图书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的天津茱莉亚学院,夜幕下梦幻璀璨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造型独特宛如建筑艺术品的滨海高铁站等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地让人目不暇接,它们见证了天津经开区日新月异的澎湃变化。

       40 年栉风沐雨,40 年砥砺奋进。天津经开区人秉承“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精神,跃上改革开放的百尺竿头,在千帆竞发中奋力作为,不断书写着发展新篇章。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天津经开区,永远向新而生。这里将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当好改革发展的开路先锋,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泰达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