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成为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此后经年,从茫茫无际的盐碱荒滩到国际一流产业新城,一代代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泰达人,在这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热土上,不断掀起改革创新的浪潮,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开创了诸多改革开放史上的先河,贡献着众多制度创新的范例,探索出多条突破性的有效路径。天津经开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生动缩影,谱写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建区40周年之际,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天津新闻广播合作推出《四秩芳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栏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FM97.2 天津新闻广播,每周三0:00-1:00首播,13:00-14:00重播),共同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以文字与声音定格一个个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泰达瞬间”,向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致敬,向每一位为泰达发展作出贡献的开拓者致敬!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第十四集——焕新激发新质生产力 40岁泰达向新而生。
焕新激发新质生产力 40岁泰达向新而生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诺和诺德等为代表的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令区域主导产业不断蓬勃壮大,也为构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贡献了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撑。然而伴随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一个区域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对外资先进技术的积极吸纳,到本土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势崛起,“创新”是融入泰达骨髓中的基因。天津经开区坚持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带动能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在这里有着最生动的诠释。
向“高”跃升 “泰达智造”享誉四方
2024年6月29日19时57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A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中星3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26次发射。长七A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高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
此时的现场一片欢呼声,电视机前的观众异常激动,为“大国重器”一飞冲天而自豪。长七A火箭正是在天津经开区西区的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诞生”的!从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首飞成功,天津火箭公司迎来首胜,拉开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序幕,到同年11月3日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助力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再到在2020年一年时间里相继完成长征五号B首飞箭、长征五号遥四箭、长征五号遥五箭、长征八号首飞箭发射任务,实现“四战四捷”……如今,这里逐步跻身世界最大航天基地之列。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火箭部段从这里运往海南,场面蔚为壮观,国之重器泰达出发。
只有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火箭才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多年来,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勇于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大胆创新,在机械加工、钣金成型、热表处理、铆接装配、焊接装配和总装测试等专业技术方面,形成了以大型铝合金结构件制造技术、大型运载火箭数字化对接技术和火箭总装测试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内独有核心先进技术,实现了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绿色制造,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这仅是天津经开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精彩写照。近年来,泰达持续强化制造业优势,强链长链,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金融和新经济创新赋能制造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明确的发展路径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令国内外知名制造业企业在津发展充满了信心,无论是存量“老”企业还是刚刚落户的“新”面孔,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空间,“泰达智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靓丽名片。
链精心培育 本土企业扛起“大旗”
区域发展初期,“与巨人同行”的策略,令经开区迅速形成了产业规模、经济迅速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吸取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培育自己的“巨人”,是泰达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精心培育本土企业。如今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智能科技领军企业,他们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新动力。
齐天大圣、宝莲灯、战袍……当一家高科技企业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命名自己的产品时,能真切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企业的文化自信。走进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形态各异的无人机、变形金刚般的全自动机场、四维全息管控平台,处处彰显着高科技感。借助这些承载着国际顶尖科技和浓郁文化色彩的无人机及背后的系统支持,云圣智能为诸多偏远地区和高危领域开辟了全自主无人巡检工作的全新时代。
出生在北京中关村,成长在泰达,云圣智能用6年时间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云圣智能创立第二年就进入天津经开区创立全资子公司。天津公司从一开始只有十几人到今天近300人,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产品营收从几十万元增长到数亿元,公司估值也从几亿元增长为今天的几十亿元,实现了从初创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华丽转变,并顺利通过“国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同时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德国红点奖、国际无人机系统独角兽奖等诸多重磅嘉奖。2024年10月,云圣智能斩获了拥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缪斯设计奖金奖,并在美国好设计奖评选中连中两元,荣获最高奖铂金奖与美国好设计奖。
技术先进、完全实现国产的人工心脏“火箭心”让心衰患者“重获新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飞旋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膜天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天津经开区,如今,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云圣智能、商科数控、深之蓝、辰星等一批智能科技领军企业,创造出一批国际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杀手锏”产品,令泰达高端智造的步伐更加铿锵。
厚植沃土 “硬核”能力不断提升
除了“种子”本身的强劲力量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阳光”,产业生态的“土壤”同样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源。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要丢掉幻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一些涉及重大领域项目的技术是不会给我们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获得。”这是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视察时的殷切嘱托。
十年如烟,津药联合院这座“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药研发产业链、技术链,着力完善和提升新药研发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针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抗恶性肿瘤、治疗代谢性疾病和疫苗研发等方向的新药开发工作,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服务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上捷报频传,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上作出了示范。截至2024年6月,津药联合院培育出2家上市企业,5家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6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多家天津市雏鹰、瞪羚等企业,累计引进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440家,走出康希诺生物、阿尔塔、丹娜生物、全和诚生物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已成长为明星企业,成为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坚力量,一个个梦想在津药联合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机房里,一排排约2米高的黑色机柜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只见机身上绿色运行指示灯快速闪烁……这是“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所在地。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战略能力的重要标志。科研团队通过产学研结合全面开拓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为我国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如今,超级算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超级马达”。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 500排名中,“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以6320.24MTEPS/W的性能取得Big Data Green Graph 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天津经开区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打造原始创新策源高地,联合国防科大、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环科院等一批知名高校院所,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中海油天化院等一批重大研发中试平台启动实施,在新材料领域着力打造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载体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区域自主创新“硬核”能力持续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片高地,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拥有各类专精特新企业259家、省部级研发机构18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9家,区域R&D经费投入强度4.24%;创新主体不断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49家,拥有雏鹰企业466家、瞪羚企业70家、领军(培育)企业52家;科技型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聚集高层次领军人才579人、各类高级人才2万多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创新为核心孕育出的诸多高精尖科技成果,正在这片科技沃土上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泰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6.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1%……天津经开区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高质量发展动能逐步积聚。站在新的起点,泰达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撑,推动产业迭代更新、能级跃升,进一步激发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